述怀二首 其二

昔者先端恪,实作虞廷士。
质对与神明,非邀矜恕美。
一端或自咎,中夜辄惩跽。
当时网信疏,奸猾亦衰止。
先朝忠厚统,所垂良远矣。
自是百年来,法家常继轨。
刑官岂易为,乃及末小子。
顾念同形生,安可欲之死。
苟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
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
文条岂无说,人情或不尔。
不肖常浅识,仓卒署纸尾。
恐非平生心,终坐再三起。
长揖向上官,秋风向田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法官的内心独白,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当官审案子的人,在纠结该怎么判案才既公正又有人情味。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看:

1. 前辈榜样(前8句)
诗人先回忆古代好法官(先端恪)的作风:审案子时连神明都敢面对,不是为了博取宽恕的好名声。哪怕有一点小错,半夜都会爬起来反思。那时候法律宽松些,坏人也自然变少了。前朝这种宽厚的传统,影响很深远。

2. 办案困境(中间12句)
接着诗人吐槽现在当法官太难了:既要惩罚坏人(比如用死刑震慑犯罪),又怕判得太严苛。法律条文写得清清楚楚,但人情世故往往更复杂。诗人承认自己水平有限,每次签字判案都提心吊胆,经常反复修改判决书。

3. 辞职打算(最后4句)
越想越觉得自己不适合干这行,干脆向上司作揖辞职,准备回老家种田去。最后两句特别生动,仿佛看见他收拾包袱、迎着秋风回家的画面。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一个基层公务员的职场焦虑:
- 想学前辈的宽厚,又怕坏人钻空子
- 依法办事时,总担心判太重
- 最后被工作压力逼得想辞职

诗人用"半夜爬起来改判决""签字时手抖""三次站起来又坐下"这些细节,把古代公务员的纠结写得特别鲜活。直到今天,很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可能也会有类似感受。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