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兰亭序》真迹失传后,后世鉴定其摹本的故事。
前两句说:自从王羲之的真迹(茧纸)被唐太宗带进昭陵陪葬后,后世只有定武石刻的摹本(定武本)最有名。这里用"賸得名"(只剩下名声)暗示真迹消失的遗憾。
后两句说:现在有人把历代关于《兰亭序》的记载都收集起来编成考证文章(博议),所以今天要辨别摹本的真假已经不难了。诗人其实在讽刺——虽然考证得很详细,但终究不是真迹,这种鉴定又有多大意义呢?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茧纸""昭陵"等具体事物,把千年书法悬案写得生动可感 2. "賸得名"三个字既说摹本有名,又暗含真迹失传的惋惜 3. 最后看似说"不难辨真假",实则暗示再真的摹本也是赝品,有种淡淡的讽刺
普通人读这首诗能感受到:对消失的国宝的怀念,以及对后世执着于鉴定赝品这种行为的微妙态度。就像今天有人争论某幅画是不是达芬奇真迹,诗人会说:真的早就没了,你们争的不过是高级复制品罢了。
李兼
(?—791)唐陇西人。玄宗天宝中,仕为校书郎。后为州司马,累迁大州刺史。代宗大历十四年,自秘书少监兼侍御史授鄂州刺史、当州防御使。德宗建中三年,改鄂、岳、沔三州观察防御使,讨梁崇义。襄阳平,加左散骑常侍。旋又副曹王皋讨李希烈,以泾原乱,遂止。贞元元年,为江西观察使。罢省军士,收其资粮,以为月进,希固恩宠。又进六尺高银瓶。人以此少之。七年,征拜国子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