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硖石山
朝登硖石巅,霁色浮高宇。
长冈抱回龙,怪石骇奔虎。
古刹凌层云,中天立鳌柱。
万室涌鱼鳞,晴光动江浒。
曲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
寺僧闻客来,袈裟候庭庑。
登堂识遗像,画绘衣冠古。
乃知顾况宅,今为梵王土。
书台空有名,湮埋化烟莽。
葛井虽依然,日暮饮牛羖。
长松非旧枝,子规啼正苦。
古人岂不足,身后窅难睹。
悲风振林薄,落木惊秋雨。
人生一无成,寂寞知何许。
长冈抱回龙,怪石骇奔虎。
古刹凌层云,中天立鳌柱。
万室涌鱼鳞,晴光动江浒。
曲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
寺僧闻客来,袈裟候庭庑。
登堂识遗像,画绘衣冠古。
乃知顾况宅,今为梵王土。
书台空有名,湮埋化烟莽。
葛井虽依然,日暮饮牛羖。
长松非旧枝,子规啼正苦。
古人岂不足,身后窅难睹。
悲风振林薄,落木惊秋雨。
人生一无成,寂寞知何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硖石山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对比,抒发了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感慨。
开头写清晨登山时雨过天晴的美景:站在山顶能看到开阔的天空,山势如盘龙,怪石似奔虎,古寺高耸入云像擎天柱,山下房屋如鱼鳞般密集,阳光在江边闪烁。这些生动的比喻让画面充满动感。
接着写进入寺庙的过程:穿过藤萝缠绕的小路,看到破败的围墙。僧人热情相迎,但殿堂里的古人画像和遗迹(顾况故居、书台、葛井)都已荒废,只剩松树和杜鹃的啼叫。这里用"空有""湮埋"等词突出物是人非的凄凉。
最后四句是情感爆发点:诗人感叹古人尚且不能永存,何况普通人?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像在替人哀叹,人生若一事无成,这种寂寞谁能体会?"悲风""落木"的意象烘托出深沉孤寂的氛围。
全诗妙在将游记与怀古结合,由明丽的晨景转入苍凉的历史遗迹,最终落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辉煌终将消逝"的共鸣——无论多么壮丽的建筑、显赫的人物,最终都会被时间掩埋,而普通人的遗憾更显得深刻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