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将孟明视"济河焚舟"的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直接描写秦军渡河后烧掉战船的决绝场面,用"意若何"引发读者思考:秦军为何如此破釜沉舟?原来是为报崤山之战的深仇,他们的誓言像黄河一样不可动摇。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战争场景:士兵刚停船,将军就愤怒地挥戈下令。所有战船被点燃,熊熊烈火仿佛要把河水煮沸。这里"熬波"的夸张写法,既展现火势凶猛,又暗示秦军复仇的决心像烈火般炽热。
最后借古论今:当年晋国国君说"拜赐"(指崤之战)的嘲讽言犹在耳,如今秦军用一场大火赢得尊严。结尾最妙——诗人站在黄河岸边,仿佛看见白发老将仍在此处誓师,历史画面与现实感慨交织,凸显"破釜沉舟"精神的永恒震撼力。
全诗用"焚舟"这个标志性动作贯穿,既有"甲卒停棹""将军指戈"的动态描写,又有"劲气熬波""连樯纵燎"的宏大场面,最后落在诗人"梦想发皤皤"的沉思上,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勇气,是连退路都敢烧掉的孤注一掷。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