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庸之
独游向天际,梦寐轸良朋。
落木变霜霰,感兹岁华征。
一蹶辞金门,十载嗟流萍。
白发不相贷,素志惭同盟。
忆昔共笔砚,岂彼怜肥轻。
清世有馀怀,慕古垂英名。
礼乐企圣涂,钟鼎安足荣。
仲尼没已邈,斯道谁予徵。
君也东观豪,适会况休明。
何当挥朱弦,因之闻希声。
落木变霜霰,感兹岁华征。
一蹶辞金门,十载嗟流萍。
白发不相贷,素志惭同盟。
忆昔共笔砚,岂彼怜肥轻。
清世有馀怀,慕古垂英名。
礼乐企圣涂,钟鼎安足荣。
仲尼没已邈,斯道谁予徵。
君也东观豪,适会况休明。
何当挥朱弦,因之闻希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寄庸之》表达了一个人独自漂泊、怀念老友的孤独感,以及对人生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有对高尚理想的坚守。
开头两句写诗人独自远游,梦中思念好友,营造出孤独怀旧的氛围。"落木变霜霰"用季节变化比喻岁月流逝,暗示人生易老。"一蹶辞金门,十载嗟流萍"说自己离开仕途后,十年来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充满对命运的叹息。
中间部分回忆与友人一起读书的青春岁月,那时他们志趣相投,不在乎世俗眼光。"清世有馀怀"以下几句表明他们崇尚古代圣贤,追求礼乐教化,看轻功名利禄。但现实是孔子那样的圣人早已远去,他们的理想无人理解,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
最后四句是对友人的赞美和期待,说友人才华出众,生逢盛世,希望他能弹奏高雅音乐,让世人听到不同凡响的声音。这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隐含着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有对青春友谊的怀念,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更有对高尚情操的坚守。语言朴实自然,情感层层递进,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失意文人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