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卖药和斋僧两件日常小事,探讨了佛教"空性"的深刻哲理。
前两句讲卖药和施斋看似平常,却暗藏智慧。卖药治病是"实",施斋行善也是"实",但最终都会归于"空"——这不是傻,而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觉悟。就像药终会吃完,饭终会消化,所有具象事物都是暂时的。
后两句用流水比喻更深层的哲理。水流看似来来去去,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来"和"去"——水的本质始终不变。这就像我们总在计较得失、来去,其实世间万物本就没有绝对的分别。诗人用最朴实的比喻,点破了佛家"无来无去"的至高境界。
全诗妙在用市井生活说佛法,把卖药、流水这些寻常事物,变成参悟佛理的媒介。既接地气又有深度,让普通人也能从日常中体会"空性"的奥妙。
方逢辰
(1221—1291)宋严州淳安人,初名梦魁,字君锡,一作圣锡。方镕子。理宗淳祐十年进士第一。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时宰相郑清之、贾似道擅权,逢辰力诋其非,称疾归。除吏、礼二部尚书,俱不拜。宋亡后,隐居蛟峰,授徒讲学,学者称“蛟峰先生”。元朝召之,坚辞不赴。尊崇朱熹,阐释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蛟峰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