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淡淡忧伤。
前两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暮春特征:荷叶刚长出时像浮在水面的铜钱,柳絮已经飘尽只剩岸边绵软的残絮。这两个细节精准捕捉到春末夏初的自然变化,荷叶的"初浮"与柳花的"飘尽"形成时间上的对比。
后两句转向抒情:诗人看着春色渐渐消失却不知它去了哪里,只能对着空山中的杜鹃鸟发问。这里的"问杜鹃"用得巧妙,因为杜鹃鸟的啼声在传统文化中常带有哀愁意味,与诗人惜春的情绪自然呼应。
全诗通过荷叶、柳絮、杜鹃这些典型意象,将看不见的"春逝"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没有直接说伤感,但通过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空山鸟鸣的联想,让读者能体会到那种若有若无的惆怅,展现了宋代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
何应龙
何应龙,字子翔,号橘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与陈允平有交(《西麓诗稿·别何橘潭》诗)。著作已佚,仅《南宋六十家小集》中存《橘潭诗稿》一卷。事见本集。何应龙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