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不可为二章(咏史) 其二

何事不可为,必欲呼人师。
观其用心处,岂在道义为。
昌黎作师说,哓哓费繁词。
谁知矫枉甚,流弊为今兹。
后堂列女乐,前庑陈牛衣。
位置虽不一,市道均无疑。
桃李本春卉,向暖固所宜。
窃恐白日光,难遍倾阳枝。
今朝罗雀处,咋日横经时。
众散在转瞬,令我长叹咨。
萧萧子云室,寂寂康成居。
茅茨且休剪,抱经聊自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在讽刺那些打着"老师"旗号招摇撞骗的人。诗人一开头就质问:天下那么多正经事不做,为啥非要当别人的老师?看这些人的动机,根本不是真心传授道义。

诗中提到韩愈(昌黎)写过《师说》提倡尊师重道,但诗人认为这种倡导太过头了,反而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假老师。这些人在后堂养着歌舞女乐(享受生活),在前院摆着破旧衣服(装清贫),不管怎么伪装,本质上都是在做买卖。

诗人用桃李喜欢阳光来比喻学生自然向往名师,但担心真正的学问之光(白日)照不到所有求学者。今天门庭若市的教学场所(罗雀处),可能明天就变成空荡荡的教室(横经时),学生们转眼就散去了。

最后诗人用萧索的学者故居(子云、康成)作对比,说真正的学者宁愿住在茅草屋里安心读书,也不愿去凑这个热闹。整首诗就像在说:别被那些"名师培训班"忽悠了,真学问得靠自己静下心来钻研。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