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周必大写给已故友人张庭杰的挽词,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张庭杰淡泊名利、醉心学问的一生。
前两句说张庭杰年轻时本可以追求官场富贵("青绶"指官服),但他选择用读书人的朴素品格替代世俗的繁华。三四句通过两个生活细节展现他的品格:书箱里珍藏着圣贤典籍,家门口常有德高望重者来访,说明他学问深厚且受人敬重。
五六句写他的人生追求:教育儿子深耕儒家经典("菑畬"原指耕作,这里比喻治学),自己则把热爱山水烟霞当作"痼疾"——这个幽默的说法反而突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已深入骨髓。最后两句写他葬在花山、住在花桥,用"好事家"这个略带调侃的称呼,既表达惋惜又暗含赞赏,说这位苏州雅士把人生过成了令人羡慕的样子。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用"藏书""教子""爱山水"这些生活片段,拼凑出一个清高淡泊的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那份真挚的怀念,以及对友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认同。
周必大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