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时节的朦胧水墨画,读起来像在欣赏一部慢镜头电影。
前两句是近景特写:诗人旧日种在石矶边的垂杨柳,绿枝条像扫帚一样轻拂着水面。突然北风裹着雨点袭来,打湿了渔家简陋的柴门。"将雨"二字用得妙,仿佛看见雨丝被风推着往前跑的画面。
后两句镜头拉远:整个前村渐渐被雨雾吞没,变得影影绰绰。最精彩的是"云带炊烟湿不飞"——雨天潮湿的空气里,本该袅袅上升的炊烟变得沉重,和低垂的云絮纠缠在一起,像被雨水粘在了半空中。
诗人用"湿不飞"这个反常的描写,把梅雨季特有的潮湿感写活了。全诗没有直接说愁,但通过垂杨、渔扉、湿烟这些意象,自然透露出一种被雨季困住的淡淡忧郁,就像我们现代人遇到连续阴雨天时那种挥之不去的烦闷感。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