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悲凉与思念的墓地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前两句用"马鬣"(坟头)和"牛腰"(形容坟地广阔)引出主题,暗示后人虽心怀先辈,但生死相隔的无奈。随后用"山高水长"和"霜露"营造出时间流逝、阴阳两隔的氛围,柏松茂密、乌鸦停落的画面更添肃穆凄凉。
五六句直接描写祭奠场景:后代(曾玄)洒酒祭奠却难掩心中悲凉,石像(翁仲)沉默地躺在幽暗的墓地,一动一静的对比强化了生死相隔的寂寥感。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胥涛"(传说中伍子胥的怒潮)和"越云"烘托出激愤悲壮的情绪。"血洒苍梧"可能暗指舜帝南巡逝世的典故,将个人哀思升华到对历史悲剧的感怀,双泪落下的结尾让全诗情感达到高潮。
全诗通过墓地景物、祭奠仪式和历史典故的层层递进,将对逝者的追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完美融合,既有具体场景的细腻刻画,又有跨越时空的情感升华,读来令人动容。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