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一位下山的妇女犹豫不决地遇到了前夫,两人长久分离后重逢的复杂情感。
前两句"踟蹰下山妇,共申别离久"像电影镜头一样,让我们看到一个妇女慢慢走下山路,突然停下脚步——因为她遇见了很久不见的前夫。"踟蹰"这个词特别生动,把那种想上前又不敢上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为问织缣人,何必长相守"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妇女用织布来打比方问前夫:既然你会织细绢(暗示有手艺能独立生活),为什么非要执着于长相厮守呢?这里既有对过去感情的释然,也带着一丝淡淡的讽刺和无奈。
整首诗妙在用日常劳动(织布)来比喻感情,把深刻的道理说得特别接地气。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分开不是因为谁不好,就像会织布的人不一定非要守着同一匹布到老。感情就像织物,织得好很重要,但不必强求永远不拆。短短20个字,把分手后重逢的微妙心理和人生智慧都写活了。
徐之才
《全唐诗》收《下山逢故夫》诗1首,列为世次爵里无考作者。按徐之才,《北史》卷九〇有传,丹阳(今属江苏)人,初仕梁,为豫章王萧综幕僚。后随萧综入北魏,历仕东魏、北齐,屡任要职,北齐后主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封西阳郡王。武平间卒,年80岁,谥文明。《全唐诗》误作唐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