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昭甫写张骞乘槎图

衮衮黄河天上来,茂陵底事望蓬莱。
早知转望乘槎便,虚筑通天百尺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比,讽刺了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行为。

前两句描绘了黄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同时点出汉武帝(住在茂陵)痴迷于寻找蓬莱仙山的可笑行为。诗人用"衮衮"形容黄河,既展现其气势,又暗含"滚滚红尘"的意味,暗示人间繁华终将消逝。

后两句通过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早知道乘木筏(槎)就能到达仙境,汉武帝何必劳民伤财修建通天台呢?这里"转望乘槎"暗指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历史功绩,与求仙的虚妄形成对比。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具体意象(黄河、通天台)代替说教,让讽刺更含蓄有力 2. 通过"早知...何必..."的假设,突出求仙的荒谬 3. 将张骞的现实功绩与求仙的虚妄并置,褒贬自现

诗人不是在单纯怀古,而是借古讽今,提醒人们要追求实在的功业,不要沉迷虚妄的幻想。这种对功业与虚妄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林鸿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