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将尽、黎明未至的静谧时刻,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淡淡的孤寂与时光流逝的感伤。
开头两句像一组电影镜头:一盏油灯隔着床帐透出朦胧的光,光线在潮湿的空气中显得绵长柔和。窗外细雨如烟,仿佛凝固在夜色里不再流动。这里用"映悠悠""凝不流"这样轻柔的词语,营造出时间静止般的氛围。
后两句转到听觉体验:只听见蟋蟀的鸣叫(蛩声),说明人已经醒了很久却无法再入睡。这时五更天(凌晨3-5点)的梧桐叶突然飘落,才让人惊觉秋天真的来了。"强知秋"的"强"字用得巧妙,像是梧桐叶在提醒心不在焉的诗人季节的更替。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青灯、细雨、虫鸣、落叶这些日常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诗人独对秋夜的怅惘。特别是最后梧桐叶的点睛之笔,把无形的时光流逝变成了看得见的落叶,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接说"我好忧愁"更有感染力。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