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灵隐观鸿渐寺记白香山泉碑

灵隐天竺山,清流漱奇石。草木郁青葱,岩洞耀丹碧。

有时闲联骑,尽日为散策。萧条怀古心,髣髴问遗迹。

胜士多去来,流年几今昔。寺记喜逢陆,泉碑尚馀白。

因知幽绝处,得之乃无斁。所以千载后,山名转辉赫。

二子有逸韵,烟霞本其癖。想当落笔时,无地著清适。

嗟我复何人,长歌想英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灵隐寺和天竺山一带的幽静美景,并借景抒发了对历史名人的追思。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六句)像导游一样带我们游览景区:开篇直接展现灵隐天竺山的核心景观——清澈溪流冲刷着奇形怪状的石头,草木茂盛青翠欲滴,岩洞在阳光下泛着红绿相间的光彩。后三句写诗人的游览状态:有时和朋友骑马漫游,整天都在随意漫步,这种闲适的游览方式暗示了景区的广阔和迷人。

第二段(中间八句)转入怀古主题:诗人在幽静环境中自然产生怀古之情,仿佛在向古迹发问。他感慨历代名士来了又走,时光飞逝,但幸好还留存着陆羽(茶圣)的寺记和白居易的泉碑。正是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迹,让原本幽静的山水在千年后更加出名,就像给景区打了"文化广告"。

第三段(最后六句)抒发个人感慨:诗人称赞陆羽、白居易这两位前辈不仅有才华,更有热爱自然的真性情。想象他们当年在此创作时,一定是因为景色太美无处安放内心的感动。最后诗人自谦地说:我算什么人呢?只能通过长歌来追慕他们的风采。

全诗妙在把旅游攻略、历史课堂和个人日记完美融合。写景时用"漱"字让溪流活起来,用"丹碧"让岩洞色彩斑斓;怀古时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仿佛问遗迹"让读者产生代入感;结尾的自谦反而更凸显了对前辈的真诚敬仰。这种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性的写法,正是古典山水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