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旅途中的黄昏山景,充满画面感和情感流动。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远处炊烟缭绕的村庄里飘来笛声,夕阳把溪水和山峦染成金色。抬头看,暮云像碧玉一样铺满天空,突然发现山头上野火正红彤彤地燃烧。这些色彩(金红夕阳、碧绿暮云、赤红野火)碰撞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笛声和野火又带来听觉与温度的感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后四句转入旅人心情:看到闽地山岭的雾气,知道离家近了,却惆怅无法收到浙江亲人的书信。这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很真实——明明快到家了,反而更焦虑。最后投宿山寺,空荡荡的阁楼里,晚钟声隐约传来,那种孤独感和对家的思念都融化在钟声里。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野烧红"这样鲜活的民间景象替代传统诗词的雅致意象,让山水有了野性生命力;二是把地理距离(闽岭-浙江)和心理距离(看得见风景却收不到家书)巧妙对照,道出古代旅人最深的无奈——身体在移动,思念却始终系着故乡。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