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富弼)而写的哀悼之作,用对比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前两句回忆去年春天"耆英会"的场景:当时满座都是社会名流(簪绅),大家都仰慕这位长者(富弼),视他为道德楷模(典刑)。"耆英会"是宋代文人们为年高德劭者举办的聚会,这里用盛会场景反衬现在的凄凉。
后两句转到当下:如今大家都在叹息老天无情(天不慭),带走了这位贤者。我们只能通过画像(丹青)来瞻仰他的风采了。"天不慭"是古语"天不怜悯"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惋惜。
全诗通过"去年盛会"与"今日哀悼"的强烈对比,用"满座名流仰望"到"众人对画叹息"的转变,生动展现了逝者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最后"惟瞻英范在丹青"尤其动人,就像我们现在看着照片怀念逝去的亲人一样,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份深切的缅怀之情。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