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精灵降嵩岳,为圣清河山生色、倚若长城,试看海水群飞、辑绥夷夏,封疆扬历、参酌经权,洎入赞钧衡,尤资顾命元勋,瘁鞠躬纾筹全局,胡乃上尊方赐、一柱终倾,长教盖代闳规,万古云霄,手笔矞皇高北斗;
下吏困风尘,沐我公霖雨滋恩、不遗小草,忆昔分防鄂渚、夙禀辰谟,区画皖堤、蒙褒亥步,感澄怀冰鉴,惟祝耄龄贤相,补衮阙翊运中兴,讵知鼎席增荣、台星遽陨,肃拜宗臣遗像,九秋霜露,哀音悽厉遍江南。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上联赞美张之洞的功绩:
开头把他比作嵩山降下的精灵,说他是国家栋梁。列举了他的三大贡献:一是处理外交危机("辑绥夷夏"指协调中外关系),二是治理地方有方("封疆扬历"指在各地任职的政绩),三是入朝辅政("赞钧衡"指担任军机大臣)。最后惋惜他刚受皇帝嘉奖就去世,把他比作高悬北斗的明星,说他的治国方略将永垂青史。

下联写作者与张之洞的交往:
作者自称"下吏"(小官员),感激张之洞的栽培。回忆在湖北(鄂渚)任职时受他指导,治理安徽堤防时得到他表扬。称赞他明察秋毫("澄怀冰鉴"),祝愿他长寿辅佐朝廷,没想到他突然去世。结尾描写秋天肃杀景象,表达江南百姓的悲痛。

全联特点:
1. 用"长城""北斗"等宏大比喻突出张之洞的地位
2. 通过具体事例(外交、治水)展现政绩,避免空泛
3. 既有官方视角的歌功颂德,也有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
4. 最后用"九秋霜露"的景物描写烘托哀思,余韵悠长

这种挽联相当于古代的高级悼词,既要概括逝者生平,又要表达哀思,还要体现文采,是传统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