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晁补之和苏轼(东坡)的唱和之作,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上片开头就调侃苏轼:老天爷还没批准你退休("未老赋归来"),你就想学陶渊明归隐啦!接着用西湖的秋色("秋波一种")和扬州竹西亭的歌乐("又拥竹西歌吹")来对比苏轼在杭州和扬州的生活。最后两句很深刻:人生百年看似漫长,其实充满危机("浮世危机"),不如一笑置之。

下片转到扬州平山堂的景色,这里曾是欧阳修(醉翁)饮酒的地方。雨中遥望飞鸿,感叹古今知音难觅("今古眼中稀")。但词人表示:虽然我们像飘蓬般四处漂泊,只要心意相通就足够("不遣此心违")。结尾很洒脱:既然来登高望远,就算被雨淋湿帽子衣服("吹帽淋衣")又有什么关系呢?

全词妙在把人生感慨写得举重若轻。既有对苏轼的调侃,又有对漂泊人生的释然;既写眼前美景,又怀古伤今;最后用"淋雨也不怕"的潇洒态度,化解了所有的愁绪。这种笑看风云的豁达,正是宋代文人的典型气质。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