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灵康庙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又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开头两句写景:树叶凋零,天空显得更加高远,灵康庙安静地矗立着。潮水涨落,环绕着青翠的山峦。这里用简单的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和时间的流逝。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诗人看到百姓丰收后的欢乐,联想到近海处蛟龙潜藏的幽深。这里既有对民间安乐生活的欣慰,也暗含对神秘自然的敬畏。随后诗人突然感慨自己漂泊万里、头发已白,只能以清酒祭奠神灵,表达对神灵恩德的感激。这种从宏大景象突然转向个人命运的笔法,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最后两句是离别的场景:诗人出门时焚烧沉香,望着连绵的青草与远方的洞庭湖。这个结尾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味,袅袅香烟与无边的青草,暗示着诗人的思绪将随着这缕轻烟,飘向远方的洞庭。整首诗在空间上从庙宇到山峦再到洞庭湖,层层扩展;在情感上从平静观察到深沉感慨,最后归于悠远的怅惘,读来余韵悠长。
诗人通过庙宇、潮汐、青山、蛟龙等意象,将个人命运置于广阔的自然与神灵面前,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份面对浩瀚自然时的谦卑,以及人生漂泊的孤独感。
刘坦之
刘坦之,字平子(《天台续集别编》卷六《辞灵康庙留题》注),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孝宗淳熙初知歙县(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由广东提举罢。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知台州,同年除湖北路提举常平茶盐(《嘉定赤城志》卷九)。六年,主管武夷山冲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