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使君寄怀齐梅麓剌史

颂使君,不颂使君清。
不颂使君能。
能者必苛察,清者持廉名(一解)。
梁溪饥,食不能二釜。
走告慈父。
父曰嗟予食,女乃发仓庾。
老者壮者幼者各以序(二解)。
有不能食君心愁。
食或不给又以为忧。
为糜粥饱女,无使绝其喉。
彼何人斯后堂罗酒肉。
啖者嬉,剜者哭。
使君独是荒年谷(三解)。
儿啼甘含饴,母心苦持荼。
九重来诏书。
锡以绯鱼煌煌绶拖朱(四解)。
君之来,自玉堂。
枳棘栖鸾凰。
天子所重在循良(五解)。
不颂使君能,能者必苛察,不颂使君清。
清者持廉名。
呜呼使君何其仁(六解)。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好官的故事,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好官不在于表面清廉或能力强,而在于真心实意为百姓解困。全诗用六段层层递进:

第一段开篇就打破常规——不夸官员清廉能干,因为"太较真的官容易苛刻,只图清廉名声的官往往做表面功夫"。这种反套路写法立刻抓住读者眼球。

第二段用具体事例:梁溪闹饥荒时,这位使君像老父亲一样开粮仓救济,老人、青壮年、小孩都得到妥善安置。这里用"慈父"比喻,比直接夸"爱民如子"更打动人。

第三段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使君担心有人吃不上饭,连粥都要煮得稠稠的;另一边其他官员后院里大鱼大肉,喝酒的人嬉笑,饿肚子的人痛哭。最后一句"荒年谷"的比喻绝妙——使君就像灾年里的救命粮。

第四段用母子关系作比:孩子含着糖笑(百姓受惠),母亲喝着苦茶操劳(使君辛苦付出),这时朝廷的嘉奖来了(绯鱼服和红绶带)。说明好官终会得到认可。

第五段点明使君背景:本是翰林院精英(玉堂),却自愿到基层(枳棘比喻艰苦环境),因为皇帝真正看重的是踏实为民的官(循良)。

第六段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不夸清廉能干,最终落在"仁"字上——这是全诗诗眼。通过前面大量事例铺垫,使君的仁爱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妙在三点:1)用吃饭这种最日常的事展现大情怀;2)处处用对比(饥民vs酒宴、糖vs苦茶);3)语言像民谣般朗朗上口,三字句、五字句交错,读起来有节奏感。这种写实又带民歌风的作品,比空喊口号赞美官员有力得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