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上元后病中作

老为欢伯意踌躇,路向穷时地有馀。
零落梦魂灯月后,膏盲始是道人居。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老人病中过完元宵节后的心境,用简单的生活画面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前两句"老为欢伯意踌躇,路向穷时地有馀"是说:老人(欢伯指爱喝酒的人)面对欢乐时反而犹豫不决,就像走到路的尽头时,才发现其实还有余地。这里用喝酒和走路作比喻,说老人经历多了,对快乐既向往又谨慎,看事情也比年轻人更通透。

后两句"零落梦魂灯月后,膏盲始是道人居"描绘:元宵节的灯火月光消散后,只剩零落的梦境,而真正修道之人的境界,反而是在病痛(膏肓指重病)中才能体会。诗人用元宵节的热闹反衬病中的冷清,却意外发现:人在脆弱时反而能看清生命本质。

全诗妙在把"病痛"这个看似消极的状态,写出了新意——就像剥开元宵的彩灯,露出里面朴实的芯子。老人通过生病这个特殊经历,反而获得了超脱的智慧,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这种"在困境中发现真谛"的感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