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仲春时节城郊的生机勃勃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感恩之情。
首联写诗人在城郊等待春天到来,看着东方的太阳从凤城(京城)方向升起。这里用"待"字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
颔联描写富贵人家的宅邸沐浴在春光中,楼台间充满春天的气息。"锦里"指富贵人家居住的地方,"青阳"是春天的别称。
颈联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春天的活力:黄莺从山谷飞出,和风轻轻应和;柳树抽新芽,雾气中树林若隐若现。"迁莺"、"变柳"都是典型的春天意象。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庆幸生活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感恩天地造化让自己得以生存。"熙泽"指和煦的阳光雨露,"大钧"比喻大自然的造化之力。
全诗通过细腻的春日景物描写,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景,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安定祥和的赞美。诗人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象完美融合,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气息。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