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晋豫饥状寄当事者(丁丑(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三十四岁))

频年岁大饥,朔北民缭乱。
山东复山西,旱魃赤焦遍。
三年天不雨,禾麦枯高岸。
升斗比琼珠,饥饿无贵贱。
枵腹走东西,鹄形黝色面。
勉登太行山,底柱王屋间。
汴梁古帝都,同兴哀鸿叹。
僵卧不可行,道旁苦相见。
岂无王孙怜,谁储漂母饭。
惨闻人相食,未毙忍吞咽。
一脔易一钱,直竟逊刍豢。
甚矣此际情,不啻析骸爨。
长官廉得之,章奏通名殿。
诏书振困穷,仓粟诘朝散。
已输万帑金,未获餐饱顿。
四海恻然伤,豪富为激劝。
醵金未及千,道殣死逾半。
纵有延喘息,畴克策昼旦。
客从东南来,微理姑擘判。
移粟与移民,大道原兼擅。
曷不送灾黎,分留列郡县。
十家养一人,一郡四百万。
数却合流民,力不劳神算。
且谋挟纩棉,世界和冰炭。
冬至喜阳生,生机在顾盼。
熟聆道路言,愿作刍荛献。
舍斯不亟图,衰草恐滋蔓。
霜雪正满天,慈云望一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河南等地遭遇的严重旱灾,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灾民流亡图。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灾情惨状(开头到"未毙忍吞咽")
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出连续三年大旱的惨况:庄稼枯死、粮价飞涨,灾民瘦得皮包骨头("鹄形黝色面"),像蚂蚁一样在太行山一带逃荒。最震撼的是"人吃人"的细节——饿到极点的人还没断气,就被割肉贩卖,一块人肉只能换一枚铜钱,比牲口肉还便宜。

2. 赈灾不力("长官廉得之"到"畴克策昼旦")
虽然朝廷拨款赈灾("万帑金"),富人也捐款,但效率低下。灾民死了一半多,幸存者也朝不保夕。这里暗含对官僚系统的批评——救灾行动像走过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3. 解决方案("客从东南来"到最后)
诗人提出具体建议:把灾民分流到未受灾的东南地区,每十户养一个灾民,这样一郡能救助四万人。用"挟纩棉"(发棉衣)和"和冰炭"(调节冷暖)的比喻,强调要给人基本生存条件。最后急切呼吁:再不行动,灾情会像野草蔓延,百姓都在盼着救命恩典("慈云")。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 像纪录片一样真实的细节(人肉价格、灾民外貌)
- 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官员赈灾敷衍)
- 提出可操作的救灾方案
- 用"霜雪""衰草"等意象强化紧迫感

诗人没有空洞抒情,而是用事实说话,既有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又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诗史"精神在今天依然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