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柏行

往年上会稽,凌空禹穴曾得窥。
今年浮沅湘,又见禹柏蹲山陂。
茫茫禹迹遍天下,独此二物称神奇。
凌云意销铄尽,根心就化空存皮。
樛柯入地枯不死,反更上擢青铜枝。
被以九龙名,流传自何时。
得非木宿苍龙精,储英萃异成雄奇。
头角崔嵬讶撑拄,牙须砾裂相纷披。
孔明庙柏信称古,上距何翅千年奇。
社陵口藻一何陋,遗落鼻祖收孙枝。
诿云此地不身到,何由得集衡湘诗。
呜呼,衡之山巍巍,
湘水之瀰瀰。地气何太偏,
独於草木乎锺之。柏兮手植自神禹,
竹也种传由舜妃。谁能为天分此畀人物,
庶几可使悍俗嚣风移。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作者游历中见到的两棵古树为线索,表达了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独此二物称神奇")写作者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两棵古树:一是在会稽(今绍兴)大禹陵看到的古柏,二是在沅湘(湖南)看到的另一棵古柏。作者感叹大禹的足迹遍布天下,但只有这两棵古树最为神奇。

第二部分("凌云意销铄尽"到"遗落鼻祖收孙枝")详细描写湖南那棵古柏的奇特形态:虽然树干中空只剩树皮,但枯而不死,枝条像青铜一样坚硬。诗人联想到诸葛亮庙的古柏,认为杜甫当年写诗时可能没到过这里,否则一定会把这棵更古老的柏树写进诗里。

第三部分(最后十句)升华主题:巍峨的衡山和浩荡的湘水孕育了这些神奇草木,传说柏树是大禹亲手所植,竹子是舜帝妃子所种。诗人希望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草木,能够感化世人,改变浮躁的社会风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通过两棵古树串联起大禹、舜帝等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
2. 用"枯而不死"的古柏象征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3. 结尾提出美好愿望,希望历史遗产能净化社会风气
4. 语言生动形象,如"青铜枝"写树枝坚硬,"牙须砾裂"写树皮斑驳

诗人借古树抒怀,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深刻的现实思考。

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