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选择,探讨了乱世中道德与立场的坚守问题。
前四句用两组人物对比: 1. "舍人"(文启美)表面博爱却与奸臣(怀宁指马士英)亲近,就像江西才子(番江彦)跟着奸人(焦尾声)随波逐流。这里用"狎"(亲近)、"同调"(附和)等词暗含批评。
后四句笔锋一转: 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那些在漳州狱中直言抗争(抗词)、为抗清事业流血牺牲(泣血)的志士。结尾用"岐缁素"(黑白分明)、"混渭泾"(清浊不混)的比喻强调:在民族大义面前,忠奸善恶从来泾渭分明。
全诗亮点: - 用具体历史人物作对比(马士英vs抗清志士),形象生动 - "泣血""抗词"等词让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 最后用渭河泾河的自然现象比喻,说明大是大非不容混淆
核心思想: 在民族存亡关头,表面的才华风度不重要,真正可贵的是坚守气节。就像清浊分明的河水,历史终将证明谁忠谁奸。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