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淮南转运魏兵部游濠上庄生台

周当战国时,何为守静正。
干戈既日寻,仁义固不竞。
天下皆蹠徒,宁知圣为圣。
是将万物齐,不顾千金聘。
所以忘形骸,所以保性命。
安能小仲尼,岂不识世病。
我从魏公来,访古停乌榜。
聊识贤者心,吁嗟一长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和朋友游览古迹时的感悟,借古喻今,表达了对乱世中坚守本心的思考。

全诗分为两部分: 前八句是作者对战国时期庄子的评价——在战乱年代,人人都像强盗(蹠徒)一样争夺利益,庄子却像一股清流。他不追求名利(不顾千金聘),主张万物平等(将万物齐),用超脱的态度保全自己(忘形骸、保性命)。作者认为庄子并非不懂社会问题(岂不识世病),只是选择用不同方式面对乱世。

后六句写现实场景——作者跟着魏大人(魏公)乘船(乌榜)来参观庄子钓鱼台(濠上庄生台)遗址。站在古迹前,作者发出感叹(吁嗟),既是对庄子这样的贤者表示敬佩,也是借古抒怀,暗含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对比战国乱象和庄子选择,引发读者思考——在混乱的时代,是该像孔子那样积极改变社会,还是像庄子那样保持超脱?最后参观古迹的场景,让这种思考更真实可感。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贤者心"三个字透露了他对庄子生活态度的欣赏。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