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野老所言
衰翁卧病山之阿,东村沈老来相过。
首言年饥若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已,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於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於乎彼苍其奈何。
首言年饥若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已,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於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於乎彼苍其奈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老农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农村悲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双线叙事结构
全诗通过两个老人的对话展开:生病的老人躺在床上,邻居沈老伯来串门聊天。沈老伯的话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先说粮食歉收,再抱怨政策严苛,最后哭诉具体遭遇。这种设计让读者仿佛坐在农家炕头,亲耳聆听他们的苦难。
2. 触目惊心的生活细节
诗中用具体事例展现农民的绝望:
- 养蚕却结不出茧(投入血本无归)
- 种地却长不出粮(劳动成果归零)
- 为交税卖掉"养命鹅"(连最后的生产资料都保不住)
- 西邻寡妇带着孩子投河(被逼上绝路)
这些细节比任何抽象描写都更有冲击力。
3. 层层递进的悲剧感
苦难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发生:天灾(收成差)→人祸(苛捐杂税)→家破(卖鹅交税)→人亡(投河自尽)。最震撼的是结尾"民之多艰有如此",这是农民对命运的终极叩问——我们做错了什么要受这种罪?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
- 用大白话写大悲剧,就像听邻居拉家常,但每句话都扎心
- 不直接批评官府,但通过具体事例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 最后那个"老天爷啊能怎么办"的叹息,道尽底层人民面对系统性压迫的无力感
今天读来依然警醒:任何时代,当农民被迫卖掉生产工具交税时,当寡妇觉得投河比活着更容易时,这个社会一定病得不轻。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