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萧萧风雨声,一夜入修竹。
中有遗世人,归云掩茅屋(以上《宋诗拾遗》卷二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夜归的隐士图景,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萧萧风雨声,一夜入修竹"用声音开场,让人仿佛听见整夜的风雨拍打竹林的沙沙声。"萧萧"这个拟声词特别生动,既形容风雨声,又暗示了环境的清冷孤寂。修长的竹子被风雨整夜敲打,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坚韧的氛围。

后两句笔锋一转,镜头聚焦到竹林深处:一位超脱世俗的隐士(遗世人),他的茅屋被流动的云气轻轻遮掩。"归云"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实(山间云雾),又写意(暗喻隐士淡泊的心境)。茅屋与云雾的自然交融,烘托出隐士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全诗短短二十字,却构建出三个层次:风雨交加的外界环境、挺拔坚韧的竹林屏障、云烟缭绕的隐士居所。这种由外而内、由动到静的结构,就像镜头慢慢推进,最终定格在那个被云雾温柔包裹的茅屋上,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闹中取静"的智慧——外界风雨喧嚣,隐士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保持内心的宁静。这种生活态度,对现代人如何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郭秉哲

郭秉哲,字睿伯,临安(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领乡贡。事见《宋诗拾遗》卷二二。今录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