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东院秋日
借筹终不效,数马亦何功。
窈窱荀池北,回环汉垒东。
缯云高幕润,瑶草半庭空。
乍失苍门燕,初闻上苑鸿。
凉催珍簟卷,气袭碧帘通。
虬箭天边漏,乌竿物外风。
心倾徒類藿,发短更惊蓬。
自谂非真相,其谁恨秃瓮。
婆娑君勿诮,併为主恩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枢密东院秋日》通过描绘秋日官署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身处庙堂(朝廷)却向往山林(隐居生活)的矛盾心情,同时暗含对仕途功名的反思。
逐句解析:
1. “试问山林客,胡然廊庙中。”
(我这个向往山林的人,为何会身处朝廷之中?)
开篇直接点明矛盾:诗人自称“山林客”,却身在“廊庙”(朝廷),暗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2. “借筹终不效,数马亦何功。”
(借用别人的计策终究无效,清点马匹又能立什么功?)
借用“借筹”(张良借箸代筹的典故)和“数马”(石庆数马的典故)两个典故,讽刺官场中徒劳无功、谨小慎微的风气。
3. “窈窱荀池北,回环汉垒东。”
(荀池幽深在北,汉垒曲折在东。)
描绘枢密院周围的景色,“荀池”“汉垒”可能暗指官场环境的复杂和历史的厚重。
4. “缯云高幕润,瑶草半庭空。”
(如绸缎般的云彩湿润了高耸的帷幕,珍贵的瑶草在庭院中稀疏生长。)
继续写景,“瑶草半空”暗示官署虽华丽却缺乏生机,暗喻诗人内心的空虚。
5. “乍失苍门燕,初闻上苑鸿。”
(忽然不见苍门的燕子,初次听到上苑的鸿雁声。)
用“燕去鸿来”点明秋日已至,也暗喻时光流逝、仕途变迁。
6. “凉催珍簟卷,气袭碧帘通。”
(凉意催人卷起珍贵的竹席,秋气透过碧绿的帘幕袭来。)
通过“凉”“气”等字眼强化秋日的萧瑟感,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7. “虬箭天边漏,乌竿物外风。”
(虬龙形的箭漏计时器在天边滴水,乌黑的旗杆承受着世外的风。)
“虬箭”象征时间流逝,“物外风”暗示超脱世俗的向往。
8. “心倾徒類藿,发短更惊蓬。”
(内心向往太阳却像向日葵般徒劳,头发稀疏更如蓬草般杂乱。)
“类藿”(向日葵)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发短惊蓬”则写尽憔悴之态。
9. “自谂非真相,其谁恨秃瓮。”
(自知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谁会嘲笑我这个秃瓮呢?)
“秃瓮”是自嘲,暗示自己既无法完全超脱,又难以融入世俗。
10. “婆娑君勿诮,併为主恩隆。”
(请不要嘲笑我的徘徊,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君恩。)
结尾看似辩解,实则透露出无奈——即便矛盾痛苦,仍因“主恩”而勉强留在官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秋日官署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最终因“君恩”而选择继续留在庙堂。全诗充满矛盾、自嘲和无奈的情绪,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普遍挣扎。
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 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写,烘托内心的孤寂和矛盾。
2. 典故运用: 借用“借筹”“数马”等典故,含蓄地讽刺官场风气。
3. 对比手法: “山林客”与“廊庙”、“瑶草”与“半空”等对比,强化矛盾心理。
4. 自嘲语气: 如“秃瓮”“婆娑”等词,以幽默化解苦闷,更显深沉。
现代启示:
这首诗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我们常常面临类似的矛盾。诗人的挣扎和自嘲,恰恰体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