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南与诸友登永宁寺塔基

维南萧氏北柔夷,六镇星火燎不治。
灵后不修治平策,方贡岁赋释氏贻。
乃造伽蓝曰永宁,嘉木为构青石基。
浮屠九重高九仞,朱漆金钉玉饰之。
去雒百里犹见塔,登塔孰见邙与丽。
刹顶宝瓶毁复寘,契胡北来雷火随。
烬馀坏壁风雨销,荒台错树静陵碑(清人误以塔基为汉静陵,立碑以志)。
千载虽唯烧痕黔,故物奢绮管中窥。
尔时江左亦佛土,王室如燬空祝尸。
舍身复赎类倡仆,匙蜜难得苦到脐。
邦畿崩解身以殉,两朝遗训史迹垂。
音色求佛终泡影,我来青麦生陵陂。
黄花断垣风萧萧,白杨环堵废雀离。
铜驼故道荆棘老,晴空片云雁北飞。
人事沧桑往忽来,野草所覆曾赫曦。
他年重到何物是,累丸又到十枚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永宁寺塔的佛教建筑从辉煌到衰败的历史变迁,同时暗含对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描写永宁寺塔的奢华建造。诗人用"嘉木为构青石基"、"朱漆金钉玉饰之"等具体描写,展现这座九层佛塔的富丽堂皇。特别提到这座塔高到"去雒百里犹见塔",但登塔的人却看不见附近的邙山和丽景门,暗示这种奢华建筑已经脱离了现实。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讲述佛塔的毁灭过程。用"雷火随"、"风雨销"等自然意象,描写佛塔遭遇雷击焚毁后的荒凉景象。诗人特意提到清代人误将塔基当作汉静陵而立碑,这个细节增添了历史沧桑感。通过"千载虽唯烧痕黔"的对比,突出昔日的奢华已成灰烬。

第三部分(后十二句)由物及人,联想到南朝同样崇佛却国破家亡的历史。用"王室如燬空祝尸"、"舍身复赎类倡仆"等句,讽刺统治者沉迷佛教却无力挽救国家命运。最后以"铜驼故道荆棘老"、"晴空片云雁北飞"等意象,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暗示一切繁华终将逝去,唯有自然永恒。

全诗通过一座佛塔的兴衰,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诗人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奢华与今日的荒凉并置,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无情。最后几句尤其富有哲理,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虚幻的追求,因为人事变迁如同"野草所覆曾赫曦",曾经的辉煌终将被时间掩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