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醉初醒。
袖边襟畔,无分酒迹露痕。
记倚石携壶短梦,拈桃吻杏迷魂。
沉殢香春。
芳华谁使飘零。
一雨千山消碧,一霜万井如冰。
更冷落、寒塘尺沉幽月,剩萤流坎,野蛩藏草,那堪耸木萧萧坠叶,孤鸿冉冉残云。
倩谁凭,低栏凛风浸人。
袖边襟畔,无分酒迹露痕。
记倚石携壶短梦,拈桃吻杏迷魂。
沉殢香春。
芳华谁使飘零。
一雨千山消碧,一霜万井如冰。
更冷落、寒塘尺沉幽月,剩萤流坎,野蛩藏草,那堪耸木萧萧坠叶,孤鸿冉冉残云。
倩谁凭,低栏凛风浸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场醉醒后的孤独秋景,像一部慢放的电影镜头,层层展现内心的苍凉。
开篇"醉初醒"三个字就定下基调——从迷醉跌回现实的落差感。衣袖上分不清是酒痕还是夜露,暗示醉得深沉。接着用"倚石携壶""拈桃吻杏"的零碎片段,拼凑出春日醉酒的温柔回忆,与眼前秋景形成强烈对比。
核心转折在"芳华谁使飘零"的质问,像突然按了快进键:一场雨就冲走千山绿意,一层霜让万家灯火变冰冷。这里用"一雨""一霜"的排比,展现时光摧枯拉朽的力量。
下半段镜头转向更凄冷的特写:寒塘里将沉的残月、流萤在坑洼处飘忽、蟋蟀躲在枯草中。最揪心的是"耸木萧萧坠叶"与"孤鸿冉冉残云"的对照——落叶是垂直坠落,孤鸿是水平飞远,两种方向的孤独同时撕裂画面。
结尾"倩谁凭"(能靠谁呢)的叹息中,诗人独自倚栏,凛冽秋风像要把人浸透。全词用酒醒作引子,实际写的是繁华散尽后的虚空,那些"沉殢香春"的往事,最终都化作衣袖上分不清的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