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

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务幕下宾。
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追和友人张方平(号公安道)的赠别之作,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人生轨迹的巧妙呼应
前两句用"少年识""中岁务"两个时间点,勾勒出两人跨越数十年的情谊——年轻时就知道张方平的大名,中年后竟有幸成为他的幕僚。这种从仰慕到共事的缘分,像极了现代人从"粉丝"变成同事的奇妙经历。

2. 用典中的真挚告白
"徐孺子"的典故用得极妙。东汉名士陈蕃只对徐孺子特别敬重,这里苏轼自比徐孺子,说张方平就像陈蕃那样独独赏识自己。这种"大佬唯独青睐我"的知己感,比直白的感谢更有力量。

3. 朴素语言中的重量
最后一句"一生知己有斯人"看似平常,实则字字千钧。在苏轼宦海浮沉的一生中,这句话相当于现代人说"这辈子有你这个懂我的人,值了"。特别是写于政治失意时期,更显珍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但字里行间都是历经沧桑后对真情的珍视。这种跨越地位差异的纯粹友谊,在今天职场社会中依然令人动容。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