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 其二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核心思想是:人常常在世俗名利中迷失自我,但内心依然渴望超脱。

诗中先用两个典故开篇:
1. "叔子邻家儿"讲的是有人通过"探环"(一种占卜方式)记起前世身份的故事
2. "次律求师"说的是有人拜师后顿悟因果

这两个故事都在说:人可以通过某些契机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接着作者自述经历:
- 原本是"清源洞"(象征纯净之地)的修行人
- 却误入名利场,在奔波中丢失了真我
- 现在只能借酒消愁,暂时忘记贫贱处境

最后表达遗憾:
- 可惜没有仙丹妙药("还丹术")能助自己飞升
- 只能遥望仙山("三山"指蓬莱等仙境),向往乘鹤飞升的自在生活

全诗用对比手法,把"纯净修行"和"世俗奔波"对立起来,表达了:
1. 对迷失自我的懊悔
2. 对超脱现实的向往
3. 对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该放下,却又放不下"的矛盾心理,就像现代人明知熬夜不好却停不下来玩手机一样,充满真实的人性挣扎。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