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画竹歌
到眼素练不三尺,琅玕几个临沧波。
疏枝密叶总生动,荒汀一抹苍烟多。
根下奇石得位置,遗箨满地蒙青莎。
金山老衲(佛印)旧题句,荆公振笔来和歌。
诗清字瘦画增重,四角朱印森遮罗。
忆髯道场写风筱,掀舞之势曾自哦。
醉墨吐作苍苍石,涪翁击节无差讹。
千秋妙迹落吾手,宝惜岂啻隋珠过。
堂上忽辟梁王圃,清阴一片堪婆娑。
竟须散发寻画去,缁尘十丈奈我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赞美苏轼(东坡)画竹的作品,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画作的魅力,同时表达了对苏轼艺术才华的敬仰。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点题
诗人先说自己家里收藏了很多画竹的作品,但最珍贵的是苏轼的画。他用“昔有与可今东坡”对比,说明苏轼继承了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以画竹闻名)的风格,甚至更胜一筹。
2. 画面描写
诗人细致描述了画中的景象:
- 画纸不大(“素练不三尺”),但几株竹子(“琅玕”指美竹)仿佛立在波涛边,枝叶疏密有致,充满生命力。
- 背景是荒凉的沙洲,笼罩着苍茫的烟雾,竹根旁点缀着奇石,地上散落竹笋皮(“遗箨”)和青草,显得自然野趣。
3. 题跋与印章
画上有苏轼好友佛印和尚的题诗,还有王安石(荆公)的和诗。诗人夸赞他们的字“清瘦”,和画作相得益彰,加上四角盖满朱红印章,更显珍贵。
4. 回忆苏轼作画风采
诗人联想到苏轼当年在金山寺画竹的场景:他酒后挥毫,竹枝如风中舞动,甚至把墨点甩成石头(“醉墨吐作苍苍石”),连黄庭坚(涪翁)都拍手叫绝。这段描写让苏轼豪放不羁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5. 珍爱画作的情感
诗人说这幅画是“千秋妙迹”,比隋珠(古代珍宝)还珍贵。看着画,他仿佛置身竹林(“堂上忽辟梁王圃”),清荫婆娑,甚至想抛开世俗烦恼(“缁尘十丈”指尘世喧嚣),直接走进画中。
精髓与魅力
- 以画传神:诗人用文字还原画作,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苏轼笔下竹子的灵动与苍劲。
- 以人衬画:通过苏轼作画的潇洒姿态、名人题跋,突出画作的艺术价值。
- 情感共鸣:诗人对画的珍爱和向往,传递出艺术超越时空的力量——一幅好画能让人忘却现实,沉浸于自然与美的境界。
全诗语言流畅,比喻生动(如竹枝“掀舞”、墨点化石头),既赞美了苏轼的画技,也表达了对艺术生活的向往,读来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