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
桃歇冬花蕉叶乾,寒到广东真是寒。
山斋竹椅冷如水,欲以荐坐无蒲团。
邻翁未必藉华罽,顾此流落心所怜。
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
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
虽是凝尘少来客,瘦骨拄衣身独便。
领君此意觉漫甚,我亦虚坐其敢安。
家世穷愁岂今日,广文之老先无毡。
山斋竹椅冷如水,欲以荐坐无蒲团。
邻翁未必藉华罽,顾此流落心所怜。
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
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
虽是凝尘少来客,瘦骨拄衣身独便。
领君此意觉漫甚,我亦虚坐其敢安。
家世穷愁岂今日,广文之老先无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冬天广东天气寒冷,诗人家里穷得连个像样的坐垫都没有,只能自己动手做棉椅垫的故事。全诗用生活化的语言展现了文人清贫却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前四句说冬天桃树不开花、芭蕉叶也干枯了,广东的寒冷真让人难受。诗人书房里的竹椅冷得像冰,想找个蒲团垫着坐都没有。这里用"冷如水"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意。
中间六句写邻居老人可能看不下去了,诗人就用蓝靛染了棉布(吉贝是棉花的古称),像缝被子一样做了个厚薄均匀的棉垫。这里"长针引线作方衲"的细节特别生动,让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一针一线认真缝制的情景。
最后六句最有意思:虽然家里灰尘多、客人少,但这个棉垫让瘦骨嶙峋的诗人坐得舒服。他开玩笑说"领君此意觉漫甚"(您这心意让我觉得太周到了),其实自己坐着还是心虚不安。结尾突然联想到祖辈的穷困,说唐代郑广文(郑虔)当官时穷得连毡席都没有,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这首诗妙在三点:一是把缝棉垫这种琐事写得充满生活情趣;二是用幽默化解贫困的尴尬(比如"瘦骨拄衣"这个自嘲);三是通过历史典故(郑虔无毡)把个人遭遇升华成文人安贫乐道的传统。读起来既亲切又有深度,就像听一位乐观的老先生笑着讲他的清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