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渭水桥晚抵牛场塘

厓东无暝色,一谷李花明。
涧底水流响,云头人语声。
半桥杨柳占,独径鹭丝行。
正有冲寒意,欣逢候火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渡过渭水桥到达牛场塘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旅途中的孤寂与温暖。

开篇"厓东无暝色"用山崖东面还残留着天光这个细节,暗示时间已是黄昏但尚未完全天黑。"一谷李花明"突然转入满山谷盛开的白色李花,在暮色中格外醒目,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三四句从视觉转向听觉:涧底流水声与高处传来的人语声交织,既表现山间幽静,又暗示远处有行人,为后文"候火"埋下伏笔。"云头人语声"的写法很巧妙,既可能是真实听到高处行人的声音,也可能是云雾中产生的听觉错觉。

五六句写桥上桥下的景致:半座桥被杨柳遮掩,独行的小路上有白鹭相伴。这两个画面都突出了孤独感——"半桥"暗示旅途未竟,"独径"强调形单影只,但鹭鸶的出现又为孤独旅途增添一丝生气。

结尾是全诗情绪转折点:正当诗人感到寒意侵袭时,突然看到等候的灯火,顿时心生欢喜。这个"候火"可能是驿站灯火,也可能是友人准备的迎接,给寒冷旅途带来温暖慰藉。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镜头:从山崖暮色到满谷李花,从涧水声到云雾中人语,再到杨柳掩映的桥梁和鹭鸶为伴的小路,最后定格在温暖的灯火上。诗人通过细腻观察,把旅途中的孤寂与惊喜都生动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亲历这段黄昏旅程。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