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叔明听雨楼图
清溪送客罢,江天黯将夕。
秋林碧烟生,寒雨稀疏滴。
茅楼跂脚人,倾耳意何适。
妙义悟风幡,耳雨两无迹。
山樵貌作图,笔自尘外得。
张(伯雨)倪(云林)发高唱,属和皆奇特。
故人幸持示,一览心一涤。
览竟步夜分,帘挂霜月白。
秋林碧烟生,寒雨稀疏滴。
茅楼跂脚人,倾耳意何适。
妙义悟风幡,耳雨两无迹。
山樵貌作图,笔自尘外得。
张(伯雨)倪(云林)发高唱,属和皆奇特。
故人幸持示,一览心一涤。
览竟步夜分,帘挂霜月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雨中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宁静淡泊的意境。
开篇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开:溪边送别友人后,暮色中的江天逐渐暗淡。秋林笼罩着青烟,稀疏的雨点带着寒意滴落。这里"碧烟"二字很妙,既写薄雾,又暗含草木将凋的萧瑟感。
中间六句聚焦画中人物:茅屋前踮脚听雨的人,神情专注而惬意。他领悟到"风动幡动实乃心动"的禅理,连雨声也渐渐听不见了。画家王蒙(号山樵)用超凡脱俗的笔法,将这种玄妙境界定格在画中。这里把听觉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体现文人画"画中有道"的特点。
后六句写观画体验:张雨、倪瓒等名家在画上题诗唱和,更添雅趣。朋友带来这幅画供人欣赏,看后心灵仿佛被雨水洗涤。直到深夜看完画,抬头看见帘外霜月皎洁,与画中雨景形成光影对照,余韵悠长。
全诗妙在"三重意境"的转换:先实写秋雨景色,再转写画中听雨的禅意,最后落到自己观画的感悟。通过"雨"这个意象,把自然之景、艺术之美和人生哲理串联起来,让人感受到文人雅士追求的超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