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忆(丁亥)

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
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童年纯真的怀念。

首句“狂胪文献耗中年”是说,人到中年,沉迷于搜集文献、钻研学问,耗费了大量精力。这里的“狂胪”可以理解为疯狂地搜集、整理,而“耗中年”则暗示这种追求让中年时光匆匆流逝。

第二句“亦是今生后起缘”意思是,这种对学问的痴迷,也算是今生后来才有的缘分。诗人似乎在反思,自己年轻时可能并未如此执着于学问,而是到了中年才投入其中。

第三句“猛忆儿时心力异”突然转折,诗人猛然回忆起童年时的自己,那时的“心力”和现在完全不同。这里的“心力”可以理解为心思、精神,童年时的天真、好奇和现在的专注学问形成对比。

最后一句“一灯红接混茫前”是诗中最有意境的句子。诗人回忆儿时在灯下读书或思考的情景,那盏红红的灯仿佛连接着混沌未开的世界(“混茫前”)。这里的“混茫”可以象征童年的懵懂、纯真,或者更深远的世界本源。灯光既是现实的照明,也像是照亮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

整首诗的核心在于对比——中年的专注学问与童年的纯粹心境形成反差,而“猛忆”二字点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它让人思考: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失去了某些珍贵的东西?而那盏“红灯”既是回忆的象征,也像是诗人试图找回的某种精神寄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读者也能联想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记忆的温暖。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