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林寺 其二

山寺忽云端,山行处处欢。晚凉岩际宿,秋色月中看。

缓步多幽壑,清声即近滩。苍阶疑露湿,瀑水堕空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东林寺过夜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山间夜色的宁静与禅意。

开头"山寺忽云端"用夸张手法,写寺庙仿佛突然出现在云间,既表现山势之高,也暗含惊喜感。"处处欢"不是指热闹,而是诗人心情愉悦,看什么都觉得美好。

中间四句是精华:傍晚凉意中睡在岩石边,月光下的秋景格外清透;慢步走过幽深山谷,耳边是附近溪滩的流水声。这里用"看"和"听"的细节,把山夜的静谧空灵写得很有现场感。特别是"清声即近滩",不用"听"字却让读者仿佛听见水声。

结尾最妙:石阶在月光下像被露水打湿般发亮(实际可能没露水),瀑布从高空坠落带来寒意。这里用"疑"字制造朦胧美感,而"堕空寒"三字既有瀑布的视觉冲击,又传递出肌肤感受到的凉意,画面感极强。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观云中寺庙,到近看月光秋色,再到特写石阶和瀑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欢""缓步"等词,以及那些细腻的感官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沉浸山水的宁静喜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