嚄唶吟

北方苦旱南苦雨,天倾地缺谁能补。
幽州五月尘塞空,麦苗一寸不出土。
谁知南中夏潦发,鼋鼍登堂鱼窥宇。
四十年来又见之,熊兵桥东水丈五。
入春以来常苦霖,十日不得两日晴。
吴棉著身夏不脱,高堂习习清风生。
连城鲑菜已无种,况乃泛滥妨深耕。
中宵忽报双江溢,顷刻巨浪排山立。
惊沙大石随潮至,万户千村卷蓬疾。
乱流作势向城来,七城黯黯昼不开。
疾雷一声破空下,三条九剧声号哀。
垣墉杂遝任摧倒,白骨死葬洪涛堆。
我家城西当水头,水高过人人上楼。
大墙如山向我倾,危楼黠戛亦有声。
老人呼天稚子哭,顷刻性命成漂腾。
城墙结筏冲波出,此身但存他何恤。
烈风三日水归壑,沈沈万灶炊烟息。
回家瓮盎百不完,老屋半欹犹未坼。
我时游梁方病暑,石铫调汤手自煮。
仆夫言有尺书来,开缄手颤不得语。
安全百口自天幸,萧条四壁奈何许。
一身俯仰宇宙窄,高堂阔绝关山阻。
人生百年无事无,忧患相煎何太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北两地同时遭遇极端自然灾害的悲惨景象,以及普通百姓在灾难中的挣扎与无奈。全诗用强烈的画面感和直白的语言,传递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第一部分:南北灾情对比(开头到"况乃泛滥妨深耕")
北方干旱到五月飞沙遮天,麦苗枯死;南方却暴雨成灾,鱼鳖都爬进了屋里。诗人用"鼋鼍登堂"这种夸张描写,让人直观感受到洪水进屋的荒诞场景。"四十年来又见之"说明这是罕见的灾难,而百姓只能默默承受。

第二部分:洪水突袭的恐怖("中宵忽报"到"白骨葬洪涛")
半夜突然决堤的描写极具冲击力——巨浪像山一样压来,沙石随着洪水翻滚,千家万户像草蓬般被卷走。诗人用"七城黯黯昼不开"形容洪水让白昼如夜,用"三条九剧声号哀"表现各种建筑物倒塌的惨状,最后"白骨葬洪涛"五个字冷静而残酷地交代了结局。

第三部分:亲历灾难的细节("我家城西"到"老屋半欹")
这里诗人切换到第一视角:洪水高过人头,危墙摇摇欲坠,老人小孩的哭喊声与房屋倒塌声交织。幸存者只能拆了城墙做筏子逃命,三天后水退了,回来看到的是歪斜的老屋和破碎的家当。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灾难中普通人的无助。

第四部分:游子忧心的无奈(最后部分)
诗人当时正在外地养病,接到家书时手抖得说不出话。虽然家人侥幸生还,但面对四壁萧条的残局,只能感叹人生多艰。最后"忧患相煎何太苦"的感叹,既是个人遭遇的宣泄,也道出了乱世百姓的共同命运。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双线叙事:南北灾情同步展开,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天地不仁的苍凉感。
2. 镜头式描写:从全景(七城淹没)到特写(手颤拆信),画面感极强。
3. 克制的情感:没有过度煽情,但"安全百口自天幸"这样的平淡叙述反而更显沉重。

诗人通过这场灾难,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顽强。即使家园破碎,人们依然挣扎着重建生活,这种生命力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