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彦超

年过四十不作官,还将短发笼儒冠。
平生一经已烂熟,胡为挟入桥门观。
前年乡书名始刊,曲江又避春风寒。
重来桥门住三载,打头矮屋聊盘桓。
朝齑暮盐不满盘,何须故人劝加餐。
日高对案笑扪腹,自有五色之琅玕。
侧身西北望长安,眼中一朵红云团。
天门欲往涩如棘,若比蜀道尤云难。
嗟哉出处谁得似,颇似吴下吴生宽。
吴生作诗忽盈纸,送君还到春闱里。
春闱多士多如蚁,勿将老少分忧喜。
君不见韩昌黎、张童子,同是陆公门下士。
昌黎文章如皦日,童子声名逐流水。
人生传世有如此,区区科第何难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年过四十还没当官的读书人胡彦超的故事,用幽默又带点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心酸与豁达。

前半部分像自画像:
诗人说自己头发都稀疏了还戴着书生帽,四十几岁还在考功名。虽然早就把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却还在考场里挣扎。前年好不容易乡试上榜,结果进京赶考又碰壁,只能窝在简陋的考场宿舍里苦熬。每天粗茶淡饭,朋友劝他多吃点,他笑着摸肚子说"我肚子里可有学问珍宝"(用"五色琅玕"比喻才学),苦中作乐的样子跃然纸上。

中间部分吐槽科举难:
抬头望长安(指朝廷),觉得皇宫大门比长满刺的荆棘丛还难进,比蜀道更难走。这里用夸张比喻,说科举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难,既幽默又心酸。接着拿朋友吴宽打比方,说他们像一对科举"难兄难弟"。

最后部分突然豁达:
送朋友再战考场时,诗人看开了:考场里考生多如蚂蚁,别因为年龄大就焦虑。你看韩愈(昌黎)和小神童当年一起考试,最后韩愈成了大文豪,神童反而默默无闻——人生价值不在于是否考中,而在于能否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后两句像拍肩膀安慰:"比起青史留名,科举功名算个啥!"

全诗亮点
1. 用"打头矮屋""朝齑暮盐"等生活化描写,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代考生的艰苦
2. "天门涩如棘"这种比喻既形象又有创意,把抽象的考试压力变成具体画面
3. 结尾用韩愈的案例,把格局从个人得失提升到人生价值的思考
4. 通篇苦事笑着说,既有读书人的骨气,又有看透世事的智慧

本质上,这是古代版的《致考研失败者》:用自黑化解焦虑,用历史案例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执念,最后告诉你——真正的成就不在榜单上,而在你创造的价值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