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秀才(虞仲,字道济)以光始自陜右游山归复将登少室为诗见寄
瘦马飘飖屡往还,疲劳专为访名山。
须知筋力行将老,渐恐峰峦不可攀。
蜡屐早能寻胜概,弹冠悔更落尘寰。
幸依贤者为东道,大得逍遥水石间(自注:道济居缑氏。)。
须知筋力行将老,渐恐峰峦不可攀。
蜡屐早能寻胜概,弹冠悔更落尘寰。
幸依贤者为东道,大得逍遥水石间(自注:道济居缑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和友人王虞仲(字道济)一起游山玩水后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两种人生态度的碰撞:一边是向往山水的逍遥,一边是难以摆脱的现实牵绊。
开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瘦马疲惫地来回奔波,只为寻访名山。这里用"瘦马"暗喻自己年老体衰,担心以后连爬山都力不从心。这种描写特别真实,就像现代人说自己"年纪大了爬不动山了"一样直白。
中间两句出现强烈对比:"蜡屐"指登山木鞋,代表说走就走的旅行态度;"弹冠"是整理官帽的动作,象征官场生活。作者用"悔更"二字,直截了当表达了对混迹官场的后悔,就像现在人说"真后悔当初没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幸好有王道友这个"地陪"(东道主),让作者能在山水间获得逍遥自在。这里藏着巧妙的设计——把朋友家所在的"缑氏"地名通过自注点出,既说明是纪实,又暗示这种山水之乐有具体去处,不是空想。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登山这件小事,写出了现代人也面临的永恒矛盾:是选择世俗功名,还是追求心灵自由?作者没有说教,而是通过瘦马、木鞋、官帽这些日常物品,让我们看到他的挣扎与选择。特别是"悔更"二字,那种对人生选择的坦诚反思,即使隔了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