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曰让宅

杖策欢迎荷老亲,候门稚子总欣欣。
独怜霁月光风夜,白雪阳春忆远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又略带感伤的探亲场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句"拄着拐杖出来迎接我,老父亲满脸欢喜",用"杖策"这个动作生动刻画出年迈父亲迎接子女时急切又吃力的模样,一个"荷"字(承载之意)暗含父亲把多年牵挂都化作此刻的笑容。

第二句"孩子们在门口蹦跳着等待,个个喜笑颜开",通过"候门""欣欣"这些动态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孩童的天真热情,与首句老人的慈爱形成温暖的呼应。

第三句"最让人触动的是雨过天晴的月夜",笔锋一转,用"霁月光风"(雨后明月)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这种天气变化也暗示着诗人情绪的转折。

最后一句"在这美好的夜晚,听着高雅的音乐却更加思念远方的人","白雪阳春"代指高雅的乐曲,但音乐越美妙,越反衬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让惆怅之情更加深刻。

全诗就像用镜头记录的亲情短片:先特写父亲迎客的感人画面,再拉远镜头展现全家欢聚的热闹,接着切换到空镜头渲染月夜氛围,最后定格在诗人独坐听曲的孤独身影。通过冷暖场景的对比,把中国人"团聚时更念未归人"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