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思念家乡的孤独画面,语言简单却情感深厚。
前两句"蟋蟀乱秋草,故园风露深"用声音和景象营造氛围:秋虫在草丛中鸣叫,故乡此刻应该正笼罩在寒凉的夜露中。"乱"字既写蟋蟀声的嘈杂,也暗示诗人内心的烦乱。
后两句"何因不归去,坐使百忧侵"是诗人的自我拷问:明明可以回家,为什么偏要留在这里任由忧愁侵袭?"坐使"二字带着懊悔和无奈,就像现代人说"眼睁睁看着烦恼找上门"。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思乡愁绪,通过蟋蟀声、夜露这些具体事物变得可感可知。诗人不直接说想家,而是用"不归去"的反问和"百忧侵"的结果,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纠结。这种写法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说"听着雨声想家了",比直白抒情更有味道。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