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华严经

佛具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知,处处皆见佛。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简单而深刻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中"佛性"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佛的奇妙特性
开头用"佛本无生却示现出生"的矛盾说法,就像说"水本无形却能变成任何形状"。这里讲的是佛超越生死,却能以人的形象出现来度化众生,就像月亮本身不动,却能在千万条河流中留下倒影。

2. 佛性的存在状态
把"法性"比作虚空,说明佛性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说诸佛"住"在法性中,不是真的有个住处,而是说佛性与万物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像糖溶在水里,看不见但处处甜。

3. 觉悟的境界
最后几句最妙:真正的觉悟者不会刻意追求智慧(无住亦无知),却能在平凡生活中处处见佛。就像阳光不会刻意照耀,但睁开眼睛就能看见光明。告诉我们佛性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觉知里。

全诗用"虚空-住处-见佛"的递进关系,把抽象的佛理说得像观察自然现象一样直观。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一句,暗示觉悟不是获得什么超能力,而是恢复我们本来的觉察力,就像发现一直戴着的眼镜其实就在自己鼻梁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