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狩
蓟门烟树西风老,中原王气已如扫。
黄金台上乌鸦啼,禾黍离离遮古道。
道旁父老语行人,此地昨见翠华巡。
秋月无光旌旗黑,千旗万骑夜向晨。
依稀闻是汉天子,为避匈奴西行此。
听说今年夏五月,黄天当立苍天死。
妖言蜂起动关中,黄巾如蚁来山东。
撤尽藩篱尚骄敌,一战再战不成功。
无谋董卓火洛阳,禁城几见成沙场。
柱国萧曹谏不录,拥兵产禄死犹狂。
势穷理拙难措手,神仙弟子曳兵走。
纷纷人自日边来,皆言亲见帝与后。
布衣帛冠忙忙行,吞声掩面出西城。
与吾所言适相合,干戈从此何时平。
回忆当年建邦土,圣神相继更文武。
相传八九渐陵夷,中兴以后多鼙鼓。
鼙鼓连年至此时,炎炎红日将西驰。
前年有牛鸣水底,今年四月雪花垂。
天地反常乃告警,沈几观变问为谁。
和戎五臣已就戮,骄兵三帅今何之。
坐看长城堕万里,铜驼荆棘见于斯。
父老言罢我太息,呜呼何以再为国。
呜呼何以再为国,或在宵衣与旰食。
黄金台上乌鸦啼,禾黍离离遮古道。
道旁父老语行人,此地昨见翠华巡。
秋月无光旌旗黑,千旗万骑夜向晨。
依稀闻是汉天子,为避匈奴西行此。
听说今年夏五月,黄天当立苍天死。
妖言蜂起动关中,黄巾如蚁来山东。
撤尽藩篱尚骄敌,一战再战不成功。
无谋董卓火洛阳,禁城几见成沙场。
柱国萧曹谏不录,拥兵产禄死犹狂。
势穷理拙难措手,神仙弟子曳兵走。
纷纷人自日边来,皆言亲见帝与后。
布衣帛冠忙忙行,吞声掩面出西城。
与吾所言适相合,干戈从此何时平。
回忆当年建邦土,圣神相继更文武。
相传八九渐陵夷,中兴以后多鼙鼓。
鼙鼓连年至此时,炎炎红日将西驰。
前年有牛鸣水底,今年四月雪花垂。
天地反常乃告警,沈几观变问为谁。
和戎五臣已就戮,骄兵三帅今何之。
坐看长城堕万里,铜驼荆棘见于斯。
父老言罢我太息,呜呼何以再为国。
呜呼何以再为国,或在宵衣与旰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王朝衰败的凄凉景象,充满了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通过几个关键场景和人物对话,展现了战乱、天灾、人祸交织下的社会动荡。
1. 衰败的开篇 诗的开头用"蓟门烟树""黄金台"这些曾经繁华的象征,现在却只有乌鸦啼叫、杂草丛生,暗示王朝已经没落。就像看到一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变成废墟,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今昔对比。
2. 百姓的视角 通过道旁老农的讲述,还原了皇帝仓皇西逃的场景。用"布衣帛冠忙忙行"这样具体的细节,生动表现了统治者的狼狈,就像现代人看到新闻里领导人逃亡的画面一样真实震撼。
3. 天灾人祸的警示 诗中提到"四月雪花垂""牛鸣水底"等反常现象,古人认为这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就像现在我们遭遇极端气候时会联想到环境恶化一样,诗人用这些异常现象暗示国家治理出了问题。
4. 统治者的失职 直接批评当权者"无谋""骄兵",像董卓这样的官员只会放火烧城,忠臣的谏言没人听。这就像现代公司里,好员工提建议没人理,而溜须拍马的人却受重用,最终把公司搞垮。
5. 深沉的忧虑 结尾连续两次"何以再为国"的感叹,就像现代人忧心忡忡地问"这个国家还有救吗?"最后提到"宵衣旰食"(早起晚睡勤政),暗示唯一的希望在于统治者能否真正勤政爱民。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老农讲故事的方式让历史场景活起来 - 将自然异象与社会动荡巧妙联系 - 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有对统治者的尖锐批评 - 悲怆的语调中透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就像一部历史纪录片,既展现了乱世的惨状,又揭示了衰败的原因,最后留下一个关于治国之道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