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越酿

扬州之种宜稻兮,越土最其所宜。
稬种居其十六兮,又稻品之最奇,
自海上以漂来兮,伊仙公之遗育。
别黄秈与金钗兮,紫珠贯而累累。
酒人取以为酿兮,辨五齐以致用。
湑镜流之香洁兮,貯秘色之新瓮。
助知章之高兴兮,眼花眩乎水底。
侑谢传之雅游兮,陶丹府而哦诗。
集群贤以觞咏兮,浮罚觥乎子敬。
指鸣蛙为鼓吹兮,畅独酌於稚珪。
斯越酒之醖藉兮,非宜城中山之比。
矧投醪之醇德兮,能使勇气百倍於熊罴。
客曰旨哉越酿兮,固越俗之所怡。
然自征榷之法行兮,安得薛戎而蠲之。

现代解析

这首《越问·越酿》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绍兴(古称越地)的美酒文化,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讲绍兴稻米的珍贵。诗人说绍兴水土特别适合种稻米,尤其是一种叫"稬"的珍贵糯米(占当地稻种的六成),传说这些稻种是从海上仙山漂来的。诗中列举了"黄秈""金钗""紫珠"等优质稻米品种,用"珍珠成串"的比喻形容稻穗饱满的样子。这些好米正是酿酒的上等原料。

第二部分描写酿酒和饮酒的场景。酒师用五种方法酿出清澈如镜的美酒,装在青瓷酒瓮里。接着用历史典故展现绍兴的酒文化:贺知章喝到眼花把湖水当酒,谢安在酒宴上诗兴大发,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曲水流觞,南朝孔稚珪独饮时把蛙鸣当音乐。这些画面展现了绍兴酒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凸显绍兴酒的独特价值。诗人说绍兴酒比湖北宜城酒、中山酒更醇厚,特别提到越王勾践"投醪劳师"的典故——当年越王把酒倒进河里犒劳将士,士兵们喝了勇气倍增。最后借客人之口感叹:虽然现在酒要征税,但多希望能有个像唐代薛戎那样的好官来免除酒税啊!

全诗巧妙融合了物产、工艺、历史、民俗,把绍兴酒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写得活色生香。最精彩的是用"水底眼花""蛙鸣佐酒"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千年之前的饮酒场景跃然纸上,展现出中国人"酒中有天地"的独特文化情怀。

孙因

庆元慈溪人。孙梦观兄。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仕至朝请大夫。晚年隐居四明山。博综古今,善属文,尝采会稽遗事作《越问》,以补王十朋《风俗赋》之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