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织业行

秣陵无好丝,但夸织工巧。
非徒经纬多,亦贵颜色姣。
承平之日甲天下,水载以舟陆运马。
富商大贾工负贩,仰给至无游手者。
兵燹以来未复业,湘乡相公发军帖。
招集四方织户来,吱吱轧轧机房开。
机房开,丝不贱。
火船载丝出洋去,富者乾没贫不便。
今年丝价高于珠,我见童子泣路隅。
自言家有织机匠,年年衣食才有余。
而今十机不织一,身闲那得摇丝车。
我为童子三叹息,长官机捐设正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京(秣陵)纺织业的兴衰变迁,通过普通织工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晚清社会在战乱和外来经济冲击下的困境。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曾经的繁荣(前八句): 用"水载以舟陆运马"生动展现当年南京丝绸贸易的盛况,连小商贩都能靠纺织业谋生,社会就业充分。这里特别提到丝绸不仅工艺精湛("织工巧"),而且色彩艳丽("颜色姣"),说明当时中国手工业水平很高。

2. 战乱后的重建(中间八句): 湘军统帅曾国藩(湘乡相公)战后重建纺织业,招揽各地织工复工。但新局面是丝绸被外国火轮船大量收购("火船载丝出洋去"),利润被少数人独占("富者乾没"),普通织工反而更穷。

3. 现实的悲剧(最后八句): 通过一个织工孩子的哭诉,展现行业萧条的真实代价。原本能温饱的家庭,现在十台织机九台闲置。最讽刺的是,政府还在加紧征收纺织税("机捐"),在伤口上撒盐。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吱吱轧轧"的织机声营造现场感 - 通过孩子视角让苦难更触动人心 - "丝价高于珠"的夸张对比突出社会畸形 - 最后"三叹息"体现诗人的无力感

这首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记录了传统手工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阵痛,既有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官僚的批评。今日读来,依然能感受到经济转型期普通劳动者的艰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