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立斋蜡梅韵
蜡花檀晕香如梅,撺号入谱名京垓。
立斋形容消息大,浓芳不受霜雪埋。
疏影横枝虽未足,淡淡中色搀先开。
薰然不待诗料理,诗人无奈清香催。
诗清香韵两奇绝,诗香相感从何来。
只缘人与花相似,心香洒洒俱无埃。
坡公衣钵何敢睨,简斋香酒非吾裁。
有时静听群儿读,绕树日走数百回。
仰头生意已如此,俯视百草方枯荄。
立斋形容消息大,浓芳不受霜雪埋。
疏影横枝虽未足,淡淡中色搀先开。
薰然不待诗料理,诗人无奈清香催。
诗清香韵两奇绝,诗香相感从何来。
只缘人与花相似,心香洒洒俱无埃。
坡公衣钵何敢睨,简斋香酒非吾裁。
有时静听群儿读,绕树日走数百回。
仰头生意已如此,俯视百草方枯荄。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蜡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联想,展现了蜡梅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它的喜爱。
开头几句写蜡梅的外形和香气:蜡黄色的花朵带着檀香般的红晕,香气像梅花一样清幽。虽然它被归入普通的花谱,名字也不起眼,但在立斋(可能指诗人居所)的眼中,它的美却格外醒目。浓烈的芳香不畏霜雪,依然绽放。
中间部分写蜡梅的姿态和气质:它的枝条疏朗,花朵虽不繁茂,却在寒冬中率先开放,淡淡的黄色显得格外清雅。它的香气不需要诗歌来赞美,反而催着诗人写诗。这种花香与诗韵相互交融,难以分清是诗因花而作,还是花催生了诗。
接着诗人由花联想到人:人与花之所以能相互感应,是因为心灵与花香一样纯净无暇。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敢与苏轼(坡公)相比,也不像简斋(可能指另一位诗人)那样擅长写香与酒。
最后写诗人的日常生活:他常常一边听着孩童读书,一边绕着梅树散步,一天能走上几百回。抬头看梅树生机勃勃,低头看百草却已枯萎,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蜡梅的痴迷,也暗示了蜡梅坚韧不拔的精神。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蜡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蜡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品格,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